清明节的随笔

时间:2025-11-28 14:36:15
清明节的随笔

清明节的随笔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的随笔1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乡村。那里青山环抱,树木葱茏。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是家乡的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因此一到清明时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去家乡扫墓。

每次来到爷爷奶奶的墓碑前我都想哭,因为我总想起爸爸和我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七岁那年父母双亡,从此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从小他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没吃过一顿饱饭。他靠亲戚和学校的资助念完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个小男孩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坚强的'人,没有因为命运的坎坷、生活的贫困而放弃自己的学业。爸爸在我学习最没信心的时候告诉了我这个故事,我知道,爸爸是为了让我明白了: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自己的理想。

清明时节这天,我来看望我那没见过面的爷爷、奶奶。我想告诉他们:“爷爷,奶奶,你们安息吧!你的儿子现在过的很幸福,他用他的坚强换来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你的孙女也会做一个坚强的人,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

清明节的随笔2

“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如果撇开上坟祭祖的习俗不讲,清明节是一个饱含诗意的节日。《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藤蔓绿了栅栏,四溢的芬芳弥漫空中,令人心旷神怡。

北宋有《清明上河图》传世,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实,清明不仅是一幅民俗画,更是一幅山水画。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清明节的色彩是不同的,从年少时的色彩斑斓,逐渐变色,变得有些灰暗,从暖色调转变成了冷色调。当人到中年,有的亲人会不幸离自己而去。因而当清明临近,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便越来越深,就像清明的雨总如约而至,那么冰冷那么潮湿。

年少时,成长在亲人的关心、爱护之下,衣食无忧,对世界的认识都停留在美好的层面。那时的清明草儿很青,花儿很香,天空很蓝,云淡风轻。大人手里的纸钱、祭品,坟前升起的缕缕青烟,在自己这里没有丝毫哀伤的'意味,那时候的自己不谙世事。少不更事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你不知道的真相永远不会伤害你,不会让你心痛。

生命的年轮在原本空白的认知上打上了印记,渐渐地,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当岁月的沧桑撕破了懵懂的外衣,痛觉神经开始苏醒。在人生的道路上,辣苦甜酸轮番向自己袭来,全然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亲人会老去,再后来有的亲人会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任凭眼泪在你的脸颊肆虐。当人沉溺于悲伤而无法自拔时,看什么都是灰色的,一切事物的色彩都被剥离,这个时期的清明节自然是灰色的。

而当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看世界的眼光才趋于平衡和真实。他会看到清明时节的烂漫,也会体味清明时追忆往事的痛楚。他用诚挚的心去准备祭品,到先人坟前扫墓,遥寄哀思。清明的雨营造出了恰当的哀思氛围,为烟雨清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年龄段的清明是青色的,是景物的绿色和心情的蓝色调和之后的色彩。

其实,清明应该是属于暖色系的,因为清明是个饱蘸亲情的节气,是提醒人们不要数典忘祖的节,一个“情”字便可诠释清明的真谛!

清明节的随笔3

今天是清明节,一大早,爸爸妈妈和其他亲戚朋友们,吃完早饭就拉着我上山拜祭祖先去。

我们到山脚下,要开始爬山,在上山的路程中,路面特别滑,我滑倒好几次,再加上有许多山地离下面的地面高许多,需要一个人先爬上去再拉另一个人上去才行,有时候在下面的那个人太重还有可能把上面那个人拉下来呢!在上山的路旁边的草丛里一般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大坑,妈妈告诉我这一些大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被寻找宝藏的祖先挖出来的,所有大坑中都十有八九是埋藏过宝藏的。

我们来到第一个祖坟,这一个祖坟下面是一位婆婆,我还记得,在我五岁那年,我在给她的坟墓上香之后,从上面滑下来,结果扶一下坟墓前面刻字的地方,一个东西从上面掉下来,妈妈说:“那个可是婆婆在天之灵戴的帽子,现在你把它弄坏我们又要重新买一个给婆婆!”

“弘宇!”我的堂哥在叫我,“你在想什么呢,我们去给婆婆上香吧!”我从回忆中又回到现实的世界里,这一次,我心翼翼的给婆婆上香,那香上面冒出的烟把我的`眼睛熏得眼花缭乱,连续打好几个喷嚏,那种感觉特别难受,鼻子也酸酸的。

我们来到最后一个祖坟。从这个地方望下去,可以看到半个徐家村,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公公埋在这呢?”妈妈说:“这个地方是公公自己选的,他说在这里可以看到子孙后代在开心的生活。”

我们拜祭完祖先后就下山。

清明节的随笔4

浓烈的油菜花充斥着我的气息,花香并不曾迷离我的心智。麦浪一层搞过一层的春风里,清新从来都不远离我的心灵。

今天,都有哪些人来过我们的心灵,之后又匆匆离去。我们除了身边熟悉的,或者与生命体相关连的思念外,时间所有的灵魂,我们是否都该一一寄上哀思?

清明时节正是新茶上市的`时节,在淡淡的茶香中,泥土的气息从哪里品来?青绿的茶水中无论包含多少颗粒微尘,属于那新泥的味道。如果我们的心麻木了,还能品出那万千的味道来吗?

新坟前的繁华总比旧坟的凄凉要更觉得温馨,可是哀思谁更重?那新坟所牵动的疼痛将超过旧坟多少倍哦!这样来说,时间就该是一剂化解伤痛的良药。存在过的,一切都会被时间给冲淡,所谓的存在也就是一种虚无,可虚无不就是实际的存在吗?

这样的节日,对于没有纸张的焚烧,跪拜的仪式,心灵的哀思在用哪种方式表达?对于每个生活在自我意识中的个体?

清明节的随笔5

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不知道,清明节那天,纷纷的细雨是否会如期而至。仿佛有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

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渐渐地,清明对于我,便多一丝淡淡的哀愁,愈来愈重,特别是外公离去后,这感觉更加强烈。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对我特别的好,可能是 ……此处隐藏6049个字……然后答道:“那有什么可怕的呢,自然规律罢了。”于是,这一天便如期而至。

当我得知了母亲的死讯,并不惊讶,也不难过,内心只是异常的平静,就好像五蕴皆空了一样,除此之外便只有遗憾和若有所失的感觉,就好像内心被开了一个大洞,止不住的向外漏着什么。随后便开始后悔自己没能鼓起勇气去见她最后一面,亦或是给她打上最后一通电话。

明明是春天,可殡仪馆的古树却依然不停的飘落着新叶,散满了一地,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静,甚至能听见萧瑟春风在落叶间穿梭的“沙沙”作响,我独自一人,到来了。

昨晚,父亲叮嘱我说:“人与人交集在一起都是因为有利益关联,即便是再好的朋友照顾两三天也足够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有些人甚至只是过来看个笑话。”他顿了顿,继续说:“保持沉默,如果有人来问你什么,随口敷衍就可以了。”

厅前,围满了花架子,前来为母亲送行的人并不多,大概也就七八人,大多是些熟悉的面孔,除了母亲的'那两个朋友和继父外,都是很早以前和她合作过的同事。别上假花,最后默默地看了一眼棺材里母亲的遗容——脸色憔悴,形体消瘦,面无表情——已然成为了一具真正的干尸。我不想再多看上一眼,只是感觉心里有一股恶寒——她的所作所为,所付出的努力,那些辉煌的成就,那些伟大的思想或是理念,都不为人所理解甚至是了解,却仅仅以这种行尸走肉的形象被周围的人所熟知——作为凡夫俗子眼中的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孤独地死去,这一切都令我感到不公与不甘——也许成功了流芳百世,但失败了同样应该要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亦或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呀!

送别时,没有一个人不是泪流满面,唯独我毫无表情的低着头,心中只是充满了愤懑与沉重。当棺材被推进了焚尸炉,我扭过头,不想再多看一眼。在随后等待的时间里,大部分人都坐在长椅上闲聊,说着那些客套话,而我只是坐在远处看着,内心异常的平静,没有一丝的波澜起伏——所谓自怜或是悲哀的情绪确乎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呆呆地望着手上精致的石英表,仍记得病床上的母亲见到时的喃喃自语:“这是我送给爸爸的。”——十几年过去,却依然完好无损的到了我的手上。

突然,母亲的那位朋友不知从什么时候走了过来,她缓缓地说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互相理解,或许你们知道她的所作所为,但也不会表现出来,更难以提供支持。越是渴望被理解,便越是急于求成,更加没日没夜的工作,最终就积劳成疾。”她顿了顿,继续说:“你的妈妈是个坚强的人,是一个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的人,只是行为上很强硬。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应该要懂得退让,去寻求帮助。有时不去在乎那么多,把一切放的轻一点,会好很多……”这些话听着十分耳熟。她是如此,我也一样,但,性格怎么可能会改变呢?

回到家中,现实的父亲一如既往诉说着母亲做出的选择是多么的愚蠢,虽然我知道,他也因此整晚的翻来覆去睡不着——真情,尤其是爱,应当是一辈子都消磨不掉的。

唯一一件令一向看得透彻的他不解的事就是:为什么继父要为了一个早已和自己没关系的人开追悼会。他或许永远也想不到——这就是人性在黑暗中最后的光辉吧。

清明节的随笔1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逢清明,就让我们不禁想起大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

是啊,清明节对逝者的无比思念,就像组成的一缕缕丝线,牵着泪珠子飞到浩渺的天空,又伴随着惊天动地的春雷滚滚落到了地面;清明夜对逝者的无比思念,也会化成繁星点点,伴随着那一弯残月洒向遥远的苍穹——夜,已深了,我却难以入眠,记忆的思绪也随着到了那遥远的天际。

独倚窗前,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滋润着万物。但天上和地下却都是灰蒙蒙的,看起来像雾一样,又好似乍暖还寒的春风,密密地斜织着。倘若你伸出手去接,细小的雨点飘在你的手掌心里,等你还没来得及使劲握,它倒顺着手上的纹路滑落下去,刚一落地,便被泥土和嫩草吸吮干净。雨纷纷地下着,我的心无比沉重,忽然心里有个问号涌上心头,爸爸妈妈明天还会去扫墓吗?

绵绵细雨还是没能挡住人们追思怀远的'的脚步,人们如期而行,奔向那亲人的墓地。我和爸爸妈妈也还是去了,一条乡间小路,绵延在清晨的雨雾中。田边小路上一道电动车的车轮印清晰可见,远远地望见田埂下的坟头前,母女俩正跪在那里焚香祭拜,隐隐约约有低声地啜泣。雨渐渐密了,仿佛对亲人思念的泪水。雨中的我也变得心事重重起来……

迤逦前行,来到爷爷奶奶的坟前。妈妈把祭祀用的物品摆上,爸爸点燃香烛。云雾笼罩着潮湿的土地,香烛好不容易才点燃。随着那袅娜的轻烟,我不禁回想起慈眉善目的爷爷,一身黑色的衣裤,一双黑色的布鞋,几乎一年四季相同打扮,却也干净利落。奶奶的身体也还硬朗,头发全白倒也更显精神,脸色红润,总带着和蔼的笑容。她们总是轻轻摇着小扇,哼着儿歌哄我入睡,带着我看元宵节的秧歌、威风锣鼓、舞狮子,伴随我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现在,我长大了,可爷爷奶奶却离开了我们……

清明节的雨,是无尽的思绪。我不禁泛起了泪花,几分愁哀,几分忧伤萦绕在我的心间。

清明节的随笔15

最近高强度的工作让我总有种窒息的感觉,回想起前日里的轻松,内心深处又徒增了许多悔意。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我不知道该用何种心态来告慰逝去的亲人和自己一去不回的年岁。

今年家里没有我牵挂的人,爸爸妈妈随着姐姐去了彩云之南,我总觉得这是命运该给他们的经历,更在内心深处希望他们通过这次远行能够得到更多。姐姐与姐夫在20xx年结婚,由于路途较远,爸爸妈妈从未去过那边,对于一对在农村生活半辈子的夫妻,我想他们早已失去了对未知旅途进行探索的新鲜感,今年春节,姐姐与姐夫相伴留在我家过年,其实我能够猜透他们的心思,就是希望父母能够抽上一段时间去云南看看。

昨日给父亲打电话,听得出他的言语之间透露出几分醉意,可能是长时间呆在火车上太过劳累,父亲选择用酒精来解乏。母亲刚到云南,就不愿与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外孙女分开,突然觉得她像极了孩子,虽然,这些情景都是听姐姐在电话里说的,但是,我依然能够体会到父母内心深处的欢欣。对于姐姐来说,父母可能是不公平的吧,把她一个人丢在那么远的地方;对于父母来说,姐姐可能是不孝顺的吧,为了自己的`爱情,竟然狠心丢弃整个家庭。那时候,我也认为姐姐狠心,随着慢慢成长,我逐渐体会到幸福对于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体味这种两地分离的感觉,所幸的是,姐姐的生活很好,不会为了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而真的变成山里农妇,这是我最期许的事情。

奶奶刚去世还不到两年,想起这个清明她与爷爷的坟前再也没有新添的纸钱,我心里甚是难受,奶奶在世时,我从没想到她会突然说走就走,连最后和她说话的机会都不曾留给我,我开始胡思乱想,奶奶是不是觉得我们嫌弃她了,而独自一人去找爷爷了?还是因为她不愿接受这种没有盼头的生活了才撒手人寰。只见新人笑,未闻旧人哭,我不知道这种所谓的阴阳两隔是不是对我曾经不知道珍惜亲人在身边最大的惩罚。

清明来了,再也不见欲断魂的行人,仿佛,家乡的老屋依旧在轻声低语,不让我忘记曾今的一路行走,不让我忘记那段本该牢牢记住的亲情。

《清明节的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